在长江与东海交汇处,有一片原生态自然湿地—九段沙,被誉为上海“最后的处女地”。
2023年卫星图上的九段沙(来源:MAP WORLD天地图)。
说九段沙的形成,得先说说长江三角洲河口沙洲形成的历史:
距今7000年前,长江三角洲南岸在潮流和波浪的共同作用下,自今江苏常熟福山起,以南南东方向形成数条近于平行的密集贝壳沙带,至今上海南部漕泾、柘林一带,且一直延伸至现杭州湾中,称为冈身。
长江南岸在近4000年中基本停留在冈身一带,仅向前4~10公里。而长江北岸约在扬州、泰兴一线,沙嘴前端在如皋以东。
由于当时长江主泓流向前方(现在南通以北),形成了一个古沙洲,称为扶海洲,将长江主泓分为南北二道。
春秋时期长江口示意图(大约2700年前)
接近北岸的扶海洲,逐渐与沙嘴之间的夹江淤积,扶海洲并岸,形成了沙嘴继续的延伸。
扶海洲并北岸后,形成了凹入滨海三角洲平原的马蹄形海湾。六朝时期北侧岸线大致在今泰兴、如皋以南至白蒲以东一线上,沙嘴前端推至如东(掘港),称蓼角嘴。在今南通与海门间涨出东西长40公里,南北宽17.5公里的胡逗洲。
唐时胡逗洲外又涨出东洲和布洲,后合为东布洲。在今吕四一带的东布洲南面水中涨出两个沙洲。隔水70余里,时名东沙、西沙,这就是崇明岛的前身。
至唐末胡逗洲并北岸,蓼角嘴推展至今佘西附近。
经网友 @玉攀杆 提醒,上图靖江部分有误,靖江和泰兴之间原为长江主汊,靖江是个岛屿,后与北岸淤平连陆。三国·吴赤乌元年(238年)前,长江入海口涨出了东西长约百里的两条沙洲,南称牧马小沙,北为牧马大沙,使长江变成了“川”字形分汊。牧马小沙以南称南大江,牧马大沙以北名北大江。北大江时为长江主汊,季市镇位于主汊以北,到了明弘治元年(1488年),因长江主泓逐年南移,孤山南向登陆。由于北大江水势变缓,泥沙沉积速度明显加快,至天启年间(1621—1627年),北大江与泰(兴)如(皋)涨连。这预示着崇明岛的未来和靖江岛一样。
14、15世纪(明代)开始,长江主流又移向北泓,长江北岸土地大片坍没。元至正中~清康熙十一年(1672)海门县治三次向内陆迁徒。最后除吕四一角外全部坍入江中,终于废县为乡,并入通州。
清雍正以后长江主流又开始移向南泓,北岸逐渐沉积,形成海门群沙。乾隆年间海门群沙靠岸,形成今海门县。道光年间,海门以东又出现群沙,大多为崇明人开垦,称为崇明外沙。光绪年间崇明外沙并岸,蓼角嘴移至今寅阳附近。而在崇明岛南侧已经又出现长兴沙、圆圆沙、横沙等多个沙洲。
清道光年间、光绪年间崇明岛和长江北岸示意图,
民国十七年(1928年)崇明外沙设县分治,称为启东县。
民国初的崇明岛(内沙)和崇明外沙(现启东地区)
长江口沙洲的出现,使河道分汊,据说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,长江主流一般情况下,往右偏移,使河口的南汊道刷深,扩宽,呈发展趋势,北汊道则日渐淤浅,束窄,呈衰退趋势,使沙洲逐渐并入长江北岸。当南汊道成为长江径流主要通道后,新的沙洲、沙坝发育,使河道再次分汊,继续向东南偏移。随着河口汊道的 发展演变,河口三角洲便不断向海中延伸。
因而长江口北岸沙嘴的伸展,基本上是自西北向东南逐个合并沙洲而形成的。
这就是长江三角洲历史形成的过程。
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网络,如有侵权,可 联系站长 作删除处理。